2、可持续性与生态化——基于“善”的建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自然环境问题也越发突出,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在此情形下,建筑创作就要求我们建立减少浪费、循环利用的观念。相比于钢筋混凝土类建筑的生命周期有限、难以回收利用的缺陷,石材作为一种天然资源,具有可循环利用的先天优势。在建筑历史上,许多石建筑都采用了重复循环利用的方式来建造。如开罗宫殿的石材来自与埃及的吉奥普斯金字塔,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大理石来自于古罗马广场。原有建筑石材的翻新利用赋予了
石头新的生命周期,在地球上历经数十亿年的石头可以被循环的利用下去,当他们不再被使用之时,还可以回归自然。
石材具有很强的蓄热性能,运用此种性能,通过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建构,可以实现建筑的生态性。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当属多米尼斯酿酒厂项目。赫尔佐格和德默隆充分利用了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采用当地特有的玄武岩作为表皮材料——白天吸收热能晚上释放热能,从而达到昼夜间的温差平衡。针对当地的玄武岩尺寸较小,无法直接进行砌筑的情况,设计师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墙体——先用金属丝编织成金属网笼,然后再将形状各异的小石块填装进网笼,从而形成了大尺度、形状规整的钢丝网笼砌块,然后再将它们悬挂到混凝土外墙上。设计师通过调整网笼中石块的数量和尺度大小来调节墙体密度,以此形成了一个温度调节器,使房间免受日间高温、晚间低温的影响。由于石块的密度以及大小不同,墙体形成了一部分通透一部分密实的状态,这种建造方式在解决昼夜温差大的问题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功能部位的不同的采光需求。设计师将石材加以衍变,形成了独特的能够透光、蓄热的石表皮。巧妙解决了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问题,节省了建筑的空调能耗,实现了建筑的生态化策略。而相似的表皮设计案例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也有所呈现(如图3)。
3、地域性与时代性——基于“审美观念”的建构
审美观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它随民族、地域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建筑形式要立足于当地,并且要把握住时代特性。地域性不仅要注重建筑所处场地的自然特征,对于当地的建筑文化也要吸收借鉴。避免用“国际式”的建筑形式进行创作。由于石材的自然性特征,其极易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契合,以回应当地的地域特征。马里奥·博塔设计的圣·玛丽亚教堂位于瑞典的塔玛诺山顶上,建筑形体古朴简约,65米长的双墙通采用了拱券结构通向建筑的屋顶,建筑主体是一个简洁的从顶部切割的圆柱体。建筑的几何化形体与山上的美景相互掩映。建筑表皮采用斑岩料石,石材经过锤子加工切割产生了粗糙质感。石块的粗糙质感使整个建筑具有了自然的沧桑感,从而使整个建筑融入了自然山景。 图3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某建筑
博塔以一座“纪念碑”使原本空旷的塔玛诺山具有了空间感。斑岩料石的沧桑感将教堂融入了大山,它不仅仅创造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通过石材的沧桑感将建筑所处的大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完美的表达了出来,建筑的自然、古朴、沧桑感直击人心。而在城市建筑中,北京的首都博物馆是地域性表达的成功例子。设计师运用石材来模拟老北京的城墙砖,成功的传达了老北京城的地域文化。设计师运用先进的建构技术与传统建筑材料,将干挂石墙沿街横向展开,模糊了现代幕墙与古城墙的区别,展现了古城墙的底蕴。首都博物馆成功的运用灰色石材完成了对老北京的描绘(如图4)。图4 首都博物馆
建筑传统的重新诠释、建筑技术的发展、建造方式的创新,使得石材在当代焕发出了新的艺术魅力。设计师通过对石材建造方式的创新,可以使建筑表皮产生新的表现形式,传达出石材的时代性特征。一些备受关注的建筑大师通过对石材建造技术的重新诠释,让石材再次崭露头角。在卒姆托设计的瓦尔斯浴场中,片麻在建筑表皮表达了新的砌筑形式。祖母托首先把开采来的坚硬片麻岩切成薄片,然后将片石一层层砌筑起来,砌筑起来的墙体成为了混凝土的模板,再将混凝土浇灌在两层片麻墙之间。这样墙体就成了片麻岩和混凝土的复合结构体,混凝土和片麻粘结在一起共同起到承重作用,片麻在表皮以新的砌筑形式表达了材料的力量感。在传统的建造技术下,往往运用片状或者块状石材进行叠砌,但在由马清运设计的父亲住宅中,卵石被创新性的“叠砌”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之中。这种肌理其实是由设计师采用新的建造方式形成的—卵石被设计师一切两半,平的一面被一层层地固定在墙体上,而半圆的另一面朝外,由于这些卵石被水浸泡过之后颜色会各不相同,于是雨后原本质朴的石房子变成了五颜六色,令人耳目一新。
结语
石材因为其坚固、长久和利于艺术加工的特性备受古今中外建筑师的喜爱,在建筑史上谱写了壮丽的诗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文化。在建筑材料呈现多样化的今天,石材依然保持着其光彩,艺术表现力亦被建筑师不断挖掘。一方面,建筑师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探索石材表皮新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对情感的关注塑造场所精神与地域特色,从而使石材建筑表皮焕发新的生机,表达出独特的视觉张力。
参考文献:
1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诸智勇 主编.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何镜堂. 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2(10):12-19.
|